2023年3月30日 星期四

照無眠:祈安歌舞-湛文甫影像創作個展~4/15

時間:2023/3/4~4/15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1(香山車站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照無眠:祈安歌舞-湛文甫影像創作個展正在藝站進行中---
藝術家2017移居台南後即被頻繁的廟會民俗文化所吸引,府城立冬之後打大醮,年年召喚著藝術家日夜的觀察與取捨:行道樹天然植物當前景,建築牌樓、祭拜儀式、攤販場景安排為遠景,以黑底做統調烘托出酬神主角-舞者的身體律動,在近中遠的配置中營造出熱鬧的嘉年華會氛圍。
湛文甫表示自己特別喜愛「康安:霓光身」系列,在橢圓形的畫面中,增加了絢麗光芒,並輸出在金色卡紙上,顯現綺麗、迷惑的效果,讓觀者欣賞作品時遭遇了拍攝進行中的臨場感。
不禁想起 水調歌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藝術家湛文甫的「心念投擲」作品在
新竹241藝術空間 <求生相> 展到4/9

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照無眠:祈安歌舞-湛文甫影像創作個展


時間:2023/3/4~4/1
開幕・講座:2023/3/4,2:00~3:30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巷1號(香山車站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策展人:萬一一
創作者:湛文甫

空地上,或許帶有寒風,重低音舞曲,不太熟悉的台語歌,
舞台上的人正歌舞著,照片拍著拍著也就深夜了......

  影像創作者湛文甫自2017年移居臺南後,被南臺灣的民俗活動及廟宇文化吸引,透過影像和集錦方式重組畫面,試圖打造具有南臺灣氣味的影像風格,相關作品典藏於文化部藝術銀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及桃園市立美術館。

《祈安之境:歌舞》系列作品,是湛文甫於2020年發表於南瀛獎攝影類首獎作品。他以遶境活動時的移動式橢圓形花圈作為外框的造型,關注在地建醮文化,以及特殊的酬神「歌舞」活動為題材。畫面中的行道路旁的花卉樹木化為佈景,捕捉主持、歌手及舞者的誇張肢體全身像,搭配活動期間的牌樓、陣頭、遊行、攤販等熱鬧畫面,將「歌舞」表演者化身為小活動裡的大主角。

延續前作,2022年發表於大墩美展攝影類首獎作品《康安:霓光身》系列。湛文甫採用金色鋁箔紙基底材,打造舞台般的絢麗。參酌佛教中的虹光身為修行圓滿時的結果,畫面安排如霓虹燈光圍繞歌舞表演者的全身像,即使面對空無觀眾的景況,也必須化為祈安乞福的霓光身像,展現信仰與虔誠的一刻。

創作者浸沐在南臺灣的信仰之境,此次策展人萬一一精選的歌舞主題系列攝影作品,是湛文甫近身觀察累積的視覺經驗,影像主題與新材質的結合,開創嶄新的攝影風貌。


關於湛文甫

|學歷
2015,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畢(MA)
2012,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畢(BS)

|個展 
2023,「照無眠:祈安歌舞-湛文甫影像創作個展」,藝站 One Station
2022,「逕向水月-湛文甫影像創作個展」,月之美術館
2022,「攝召取:點燈的人-湛文甫攝影創作展」,Zuko Gallery
2020,「恬靜衝動」湛文甫攝影及蕭楷競水墨創作雙個展,屏東美術館
2015,「兩格‧日記」湛文甫 攝影創作個展,1839當代藝廊

|聯展
2023,「求生相」,241藝術空間,新竹
2022,「高雄漾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高雄
2022,「2022臺南國際攝影節-Foto Go」,水交社文化園區,臺南
2022,「2022台南藝術博覽會」,台南晶英酒店(乙皮畫廊),臺南
2022,「春暖-乙皮畫廊創作聯展」,乙皮畫廊,花蓮,臺灣
2022,「藝術台北One Art Taipei 2022」,台北西華酒店(乙皮畫廊 ),臺北
2021,「2021很可以_重度發酵」,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臺南
2021,「2021臺南國際攝影節-Foto Go」,水交社文化園區,臺南
2021,「尊彩藝術中心|大稻程藝術計畫-湛文甫」,OrigInn・Space,臺北
2020,「1839攝影藝術 台灣新秀聯展」,1839當代藝廊,臺北
2019,「尋日常」創作展,三一宅 藝空間,臺南
2018,「2018臺南國際攝影節-Foto Go」,水交社文化園區,臺南
2018,「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聯展」,新光三越,臺北、臺中、高雄

|典藏 
2021,《居安:錢印之屋》系列,典藏於文化部藝術銀行計畫,臺灣
2020,《祈安之境》歌舞系列,典藏於文化部藝術銀行計畫,臺灣
2020,《祈安之境》系列,典藏於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灣
2019,〈偏安〉,典藏於桃園市立美術館,臺灣
湛文甫

|獎項紀錄
2023,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 [入選]
2022,臺中市第27屆大墩美展攝影類 [首獎]
2022,臺南國際攝影節攝影上桌Photo GO [Photo GO評審獎]
2022,臺灣美術新貌獎 [評審團獎]
2022,高雄漾藝術博覽會 [藝術新星獎]
2022,新北市美展科技藝術類 [優選]
2022,屏東美展第二類(雕塑、工藝、空間裝置、綜合造型等) [優選]
2022,嘉義第26屆桃城美術展覽會攝影類 [入選]
2021,臺灣美術新貌獎 [入選]
2021,屏東獎第二類(攝影、視覺設計、新媒體等) [優選]
2021,雲林文化藝術獎美術攝影類 [優選]
2021,臺東美展攝影、雕塑及新媒體藝術類 [入選]
2021,臺南美展攝影影像類 [入選]
2021,宜蘭獎攝影與新媒體藝術類 [入選]
2020,南瀛獎攝影類 [首獎]
2020,臺南美展攝影影像類 [第二名]
2020,屏東美展第二類(雕塑、工藝、空間裝置、綜合造型等) [優選]
2020,宜蘭獎攝影與新媒體藝術類 [入選]
2020,嘉義第24屆桃城美術展覽會攝影類 [入選]
2020,苗栗美展雙年展攝影與新媒體藝術類 [入選]
2019,桃源美展攝影類 [首獎 桃美獎]
2019,臺東美展攝影、雕塑及新媒體藝術類 [優選]
2019,彰化縣第二十屆磺溪美展數位藝術類 [優選]
2019,宜蘭獎攝影與新媒體藝術類 [入選]
2018,南瀛獎攝影類 [入選]
2018,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 [入選]


葉忠達教授和工教系同學相見歡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藝站藏物展



時間:2023/1/27~2/25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1

(香山車站旁=34721) 


旅行與記憶並存所投射的情懷物件,再現於藝術小站:有秘魯來的圖騰與紋理、收藏家於90年代珍藏自北京的景泰藍工藝人物、學者喜愛的捏麵人技藝再創新、南庒耆老親手縫製的賽夏族服飾、40年前觀看蘭嶼老師傅正在雕刻的雅美族獨木舟---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消失的建築物-王禾璧攝影展

Vanishing Buildings- An Exhibition by WONG WoBik
 
時間:2022/7/28-9/11
地點:藝站One Station 香山車站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關於王禾璧
香港藝術家王禾璧獲美國藝術學院分別於1977及1979頒純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她在攝影及媒體藝術、策展、藝術行政及藝術教育方面具有漫長而積極的職業生涯。個人作品集包括「色與尚」(寶麗萊遠東有限公司出版-1983)及「香港/中國攝影家系列#4 -王禾璧,香港宏亞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009」。

王氏於2013年獲香港婦協頒「香港六藝卓越女性」獎及2010年獲民政事務局頒「嘉許狀」表揚藝術文化貢獻,2010年為香港國際攝影節創會會員,自1996年開始為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她分別於1993年及1995年獲亞洲文化協會(ACC)及國際教育協會(IIE)獎助前往美國合共4個月的藝團及藝術行政的研究。

王氏大部份作品展現城市建築與民生、衝突與平衡、建構與真實等議題。近年創作了以攝影影像、音樂及敘文的錄像作品。自1977年開始,她參與了超過20個個展及150個聯展。她的作品為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M+藝術館、Soho House、中國廣東美術館、英國倫敦現代衝突資料庫、本地及美國私人收藏家收藏。於2020年,王氏其中作品被邀刊登於 Une histoire mondiale des femmes photoses(A World History of Women Photographers),由Marie Robert(奧賽博物館館長)和Luce Lebart(歷史學家和策展人)執導。於 2017年獲義大利烏迪尼市的攝影研究和建築中心組織邀請把其作品展示及刊登於 Women & Photography(從二十世紀初到現在的155名攝影師)。

Wong Wo Bik – a short bio
Hong Kong artist Wong Wo Bik received her BFA and MFA degrees in fine arts and photography in 1977 and 1979, U.S.A. She has had a long and active career as a photography/media artist, curator, art administrator and art educator. Her instant photographic book, “Color & Consent”, was published by Polaroid Corporation USA/HK in 1983. Her second book, “Hong Kong/China Photographers (four) – Wong Wo Bik, was published by AsiaOne Publishing in 2009. 

Wong was awarded Hong Kong Women Excellence in the Six Arts from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Women in 2013 and the Certificate of Commendation from the Secretary of Home Affairs, for the promotion of art in 2010. Wong is one of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Hong Kong Photo Festival (Hong Kong Photographic Culture Association) in 2010, and she has been the Museum Honorary Advisor for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since 1996. She is also the fellowship recipients of Asian Cultural Council (ACC) and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IE) in 1993 and 1995 respectively for the research of arts organization and arts education for a total of 4 months.

Her photographic works constantly reveal cultural and artistic issues including city architecture and daily livelihood, conflict and balance, fabrication, and reality. Recently, she created video works with still photographs, music, and narration to transcend altered reality. Since 1977, she participated in 20 solo and 150 group exhibitions. Her works are collected by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Hong
Kong M+ Museum, Soho House Hong Kong,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Guangzhou, China, The Archive of Modern Conflict, U.K., and private collectors both in Hong Kong and U.S.A. In 2020, Wong’s work was published in Une histoire mondiale des femmes photographes (A World History of Women Photographers), directed by Marie Robert (curator at the Orsay museum) and Luce Lebart (historian and curator). In 2017, her work was published in Women & Photography (155 photographer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XXth Century to Now), organized by the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Archiviation of Photography, City of Udine, Italy.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女藝·響板·客家味:開幕式側記

2022年5月7日,由客委會指導,藝站跨藝社與台灣女性藝術協會聯合策劃,
《女藝·響板·客家味》藝術展,在香山火車站旁的藝站One Station盛大開幕。

開幕式首先由相聲演員吳律寬、吳冠徵老師以幽默逗趣的相聲說書方式,使用客家話,介紹客家美食-甜粄、豬籠粄、水粄、芋粄、九層粄等,搭配秋玉老師提供的蘿蔔乾、福菜、梅乾菜等現場食材展示,熱鬧開場。

策展人萬一一老師與參展的女性藝術家們,分別向現場觀眾分享結合客家內涵與藝術精神的創作經歷,以及作品背後文化和寓意,帶給觀展者無限啟發與驚喜。

萬老師導覽陳映伶老師的作品「夕照」,場景為桃園新屋住家後方水田,使用金箔表現水田映照夕陽餘暉,藉由白鷺鷥披上客家花布,調侃自己身為客家媳婦,儼然已是客家人。

賴翊芸老師的作品「南庄鄉護魚步道」,訴說苗栗南庄當地人對生態維護的重視,具高度環保意識。藝術家運用「點描」技術創作手法,以細小彩點層層堆砌,創造整體形象,隱喻客家人一步一腳印的踏實精神。

傅鈺老師的作品「上山的小徑」,以抽象畫風的線條、色系,展現日常生活的樣貌,作品使用藍、綠色調,左右並置,直式構圖呈現類似水墨畫的層次感,對映著生命體驗中的過往與現在。

曾玉珊老師的作品「綻放」,藝術家使用油彩層層疊染,表現花卉綻放的部分,素色花瓶裡,綻放純白色、各式各樣的花朵,美麗耐看,現代人生活節奏迅速,透過花卉感受生命能量,是生活中的療癒日常。

緊接著,甯湘鳳老師導覽作品「油桐花」,表示:「現在剛好是油桐花季節,油桐花象徵客家人刻苦耐勞、樸實的精神,油桐籽可提煉油脂,製作許多民生用品。油桐花的花語為思念,因疫情沒辦法跟國外家人見面,故繪製此作品。」

生長於苗栗客莊的吳瓊媛老師導覽作品「陪你一起過詩的日子-自刻像」,表示:「創作動機為許多人都有自畫像,我何不刻一個自刻像?」作品主角懷抱柳琴,藝術家表示,相較琵琶的低沉哀戚,柳琴的音色高昂、節奏歡快,是她較喜歡的樂器。

許家蓁老師導覽作品「靜夜之相」與「花意」,表示:「兩個作品皆是以「一組、一組」的方式呈現。」

「靜夜之相」以細膩筆法,描繪大樓、燈、花、木、月,藉由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連結,傳達夜晚寧靜的感受。

「花意」以粗曠筆觸、簡單構圖,描繪花的意象,展現枝枒向上抽長,活力十足的動態生命力,此圖亦是本次展覽海報的主視覺作品。兩幅作品皆使用三原色繪製,其中,包含藝術家在疫情期間,讓生活回歸簡單純淨的期許。

萬一一老師導覽作品「聽 蟬」,表示:「創作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有感動、觸動到什麼,把它紀錄下來,用視覺方式呈現。」該作品的誕生,源自萬老師在姑婆芋葉下方,意外發現,一隻正在蛻變脫殼的蟬。如何將觀察蟬脫殼與聆聽蟬鳴的經驗,進行視覺化?她決定使用生活物件「通心麵、餐墊、蟬殼」組合畫面,為當時的觸動留下紀錄。

生長於新竹香山的王玉琴老師導覽作品「繽紛牡丹」,表示:「製作牡丹花形狀的擴香石,是在客家人老公提議下,結合客家花布元素製作而成。」牡丹花是富貴與幸福的象徵,每朵牡丹花的彩繪與花語(彩虹卡)皆獨一無二,疫情期間,非常適合每天抽一張正能量滿滿的花語(彩虹卡),鼓舞自己。

《女藝·響板·客家味》展覽時間自即日起至6月5日止,由9位藝術家結合不同巧思與藝術媒材,創作出充滿客家風情的各式作品,希望能讓參觀民眾從藝術角度,深刻體驗客家文化之美。

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工作室提供

客家料理工作坊報名


林一

個人簡介

喜歡寫作的平民老百姓一枚。

曾獲桃園鍾肇政文學獎、後山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耕莘文學獎、幼獅文藝類型小說獎、全國學生圖畫書創作獎首獎、基隆公眾明信片徵集等。



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女藝·響板·客家味


展期:2022/5/7-6/5 


開幕式:2022/5/7(六),15:00-16:30

演出:吳律寬、吳冠徵

*打竹唊賣嘴花

a.客庄好趣味

b.客家美食有味緒

*藝術家作品導覽


客家料理工作坊:2022/6/5(日),15:00~17:00

講師:劉秋玉

a. 好食牛汶水

b. 梅香控肉示範


地點:藝站One station


參展藝術家:

王玉琴、吳瓊媛、許家蓁、陳映伶、傅鈺、曾玉珊、甯湘鳳、萬一一、賴翊芸


策展人:萬一一


串聯桃、竹、苗女性藝術家與客家族群融合,透過展覽、客家相聲、客家美食交互呈現,經由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感體驗接收—客家文化力!


吳瓊媛-「陪你一起過詩的日子-自刻像」,自述生長於苗栗客莊,雙親皆廣東梅縣人,自幼習得客家話,深深認同客家特有文化。

陳映伶-「夕照」描繪穿著客家花布的白鷺鷥享受著夕陽的餘暉,以此畫調侃自己儼然已是客家人了,一位客家媳婦的心聲。

王玉琴-以擴香石製作「繽紛牡丹」,結合客家花布元素,傳達客家人的精神,並賦予幸福的意涵。

傅  鈺-「上山的小徑」,抽象畫風的線條、色系,編織著傅鈺的日常,筆下所呈現的皆為歲月生活的感動。

曾玉珊-美麗出色的「綻放」,將複雜的情緒在油膏的層層疊染下,緊密地交織在畫布纖維之中,展現了人如其畫的真實樣貌。

甯湘鳳-洗練的水彩創作「油桐花」,相映著勤樸又美妙的綻放奇蹟;油桐子油也可被充分利用,正是低調又刻苦耐勞的客家精神!

許家蓁-取得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教育碩士的家蓁,喜歡以世界的公民自居,疫情期間新作「花意」充滿了生命力,也很容易聯想到桐花盛開的美景。

萬一一-經常以生活物件組合畫面,似花的通心麵加在餐墊上構成「聽 蟬」,記錄了林間漫步的觸動。

賴翊芸-「南庄鄉護魚步道」訴說縣府致力於生態的維護,桐花季時,可感受似雪花的浪漫,也意味著客家人珍惜大自然的美德。


《女藝·響板·客家味》讓持續創作的藝術家們分享實體作品,在疫情時代更深具療癒,讓我們在島內一步一腳印、山海連結、族群和諧,共創美好。


指導單位:客委會

主辦單位:藝站跨藝社

協辦單位:台灣女性藝術協會


藝站 One st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藝站跨藝社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新竹市香山區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巷1號(347巷2弄1號)


客家料理工作坊 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THsrdCCfxGwMCNDfA


 

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陳思羽個展_Un Limitation

展期:2022/3/12-4/10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香山車站前)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巷1號
(四、五、六、日, 12:00-18:00)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創作理念
微小模型攝影系列:
此次的作品想法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因疫情所產生的心理影響。長時間的封城封鎖和各種限制無疑給了我一種壓迫感。更準確地說,我覺得我大部分時間都被鎖在一個被“矩形”包圍的房間裡,包括框架或屏幕(frame and screen)。這段經歷讓我想起了我以前讀過的一本書。書中特別提到人的一生都在盒子中移動,例如床、汽車、房間、墓碑等等。除此之外,在閱讀了 Simon Garfield 的書 In Miniature: How Small Things Illuminate the World 後,微觀世界模的概念也被融入進我的藝術項目中。正如書中提到的,微縮模型使人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事物,它們可以教會我們退後一步來理解世界。因此,在我的項目中,限制和微觀縮影都被用來呈現我對今天生活的共鳴。

插畫系列:
此系列作品的想法來自於疫情時期的生活日常,包括當時的線上授課、大學新生日等等。我在繪製此系列時,給予自己色彩挑戰,我事先選定數個顏色,以此為基底繪製整幅作品,顏色之間的搭配與整體的協調性是此挑戰中的注重點,我希望以歡愉的色彩反映出日常的快樂心情。

關於陳思羽
1998
學歷:
英國里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士、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肄業、
臺北市立中正高中、臺北市立金華國中美術班、臺北市立民族國小美術班

經歷:
2022英國兒童教材出版公司插畫部
2020-2022 餐廳視覺設計師
2021 SUROCUK英國台灣大學學生會設計部
2020英國里茲大學台灣學生會美術部門插畫師
2020英國里茲大學校刊社合作插畫師
2020開始自由接案插畫/平面設計師
2019《合聚變》個展,藝站,新竹
2019英國里茲大學大一下成果展《Retrograde》,Assembly House 
2019英國里茲大學大一上成果展《Open Studio Event》,University of Leeds
2014《The Eternal Maia》臺北市學生畫廊展覽,臺北,台灣
2014臺北市立金華國中美術展,臺北,台灣
2013《生與死》臺北市學生畫廊展覽、青少年育樂中心青少年美術聯合展覽,臺北,台灣
2013臺北市立金華國中美術展,臺北,台灣
2012《虎視眈眈》臺北市學生畫廊展覽,臺北,台灣
2012臺北市立金華國中美術展,臺北,台灣
2010臺北市九十九年兒童美術創作春季展,臺北,臺灣
2012臺北市第十屆春暉美術菁英獎健康青少年寫生暨漫畫比賽寫生類優秀
2010臺北市學生美術比賽國中美術班組水墨類第三名
2010全國學生美展繪畫類國小高年級美術班組特優
2010美麗臺北寫生比賽國小組佳作
2010臺北市兒童美術創作活動金牌獎
2009臺北市兒童美術創作活動金牌獎
2009新光全國兒童繪畫比賽國小中年級組佳作
2009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平面設計類國小中年級美術班組入選
2008臺北市兒童美術創作活動銀牌獎
2008第四屆海峽兩岸少年兒童水墨畫大賽入選
2007中山區社區之美寫生比賽國小中年級組佳作
2007臺北市兒童美術創作活動銅牌獎

SZU-YU CHE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eeds BA Art and Design

Experience:
2022 Full-time illustrator at Twinkl, Sheffield UK
2020 - 2022 Graphic Designer at Jileeds, Leeds UK
2020 - Present Freelance Illustrator
2020 Illustra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Taiwanese society
2020 Illustrator at The Gryphon, The Official Newspaper at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2020 - 2021 Illustrator at Surocuk
2019 Solo Exhibition《Fusion》at One Station, Hsinchu Taiwan

Statement:
The idea of my work was largely inspired by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brought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lockdown measures and restrictions have certainly given me a sense of oppression, as I feel trapped most of the time. To be more precise, I feel that I am locked up in a room that is surrounded by rectangular shapes most of the time, these include frames or screens. The experience reminds me of a book that I read when I was little. The book specifically mentions that the birth-death process h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 to boxes, beds, cars, rooms, tombstones, etc. The animator Lubomir Arsov also created an animation In-Shadow to depict similar concepts of limitation. I decided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microworld simulation into my project after reading Simon Garfield’s book In Miniature: How Small Things Illuminate the World. As mentioned in the book, miniatures enable one to see and approach things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ey can teach u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by taking a step back. Therefore, limitations and miniatures are both employed in my project to present my resonance for today’s life.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打開新竹香山藝站聯展


展期:2021/12/5-2022/1/9

*打開新竹OPEN HOUSE導覽:
2021/12/11(六),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2021/12/12(日),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相聲竹板快書:吳律寬、吳冠徵 
2021/12/11(六), 13:00, 14:00, 15:00

策展人:萬一一
藝術家:Jerry Orange、陳冠璇、湯景光、萬一一、葉佩如、詹詠晴、劉秋玉+吳律寬、羅宇成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香山車站前)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巷1號

about Open House: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aD9aiwBb_IjJtnKa5ukszF5fBs8OPAn2W6_yc27R-yI/edit?usp=sharing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2021香山濕地藝術季-藝術家系列藝術工作坊

 2021香山濕地藝術季-藝術家系列工作坊展開啦




香山濕地藝術季 
2021.10.09-10.24

香山濕地藝術季將於明天開展!沿著台灣海峽西海岸總長15公里的海岸濕地為展場,邀請7組藝術家/團隊,創作7件作品。

主辦單位|新竹市政府
執行單位|擷果創意 Harvest Ideation




新竹香山濕地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台灣最北的養蚵區域,多樣的動植物生態創造出獨特的海濱景觀。《相同與不同》攝影展呈現攝影藝術的豐富面向,攝影師與居民透過不同的攝影媒材紀錄香山,創作出多元視角下的「我與香山」。
攝影師王阿福Alf Wang 所創作的《過去蚵田裡𝘐𝘯𝘵𝘰 𝘛𝘩𝘦 𝘖𝘺𝘴𝘵𝘦𝘳 𝘍𝘢𝘳𝘮》系列,記錄美山社區的養蚵人家,從柏油路、沙灘、潮間帶,利用各式交通工具移動、運送蚵。不論柴油車碾壓沙灘無數次產生的胎痕,竹筏驅趕水流逐漸獨立的通道,亦或人的步伐,踩踏在蚵田間形成較厚實,且易於站立土壤,養蚵人用歲月及交通工具,刻畫潮汐和風雨也難無法抹去的紋理。

靠近王鄰長蚵棚旁的〈共創〉展區,是由香山在地藝術家萬一一帶領新竹居民進行的實物投影創作,體驗「無機身」的攝影藝術。利用香山海邊採集到的植物與貝類,學員將別具意義的物件與自然素材透過放大機感光,顯影出值得留念的相片。


相同與不同-藝術共創攝影展
展覽地點|美山社區街巷(草納福寧宮旁)
策展協力|見域工作室
展覽策劃|陳虹羽 VernaC
主題作品|王阿福 Alf Wang

實物投影指導|萬一一 
實物投影創作|王昱登、古少騏、邱怡瑄、許瑋倫、陳咏斈、陳映君、廖子齊、廖怡鈞、語思、Lynn、_shshshisjoytsao、Jôey、Yuan-sen

特別感謝| 林家牡蠣、王長溪鄰長

(出處:facebook Verna Chen; 編輯:yiyi wan)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對畫錄-新竹典藏教育現場

 Art Dialogue - The Art Education with The Collections of Hsinchu City





展期|2021/4/1 (四) – 6/20 (日) (免費參觀,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 新竹市中央路116號 )
藝術家|何德來 x 陳孟澤、李澤藩 x 楊奕軒、陳進 x 徐夢涵、鄭世璠 x 萬一一、陳在南 x 阮璽
特別感謝|李澤藩美術館、新竹市香山區香山國民國小、新竹市東區新竹國民小學、新竹市私立曙光女子高級中學、新竹市立香山高級中學、新竹市立建華國民中學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新竹市政府
承辦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策展團隊|恆禾藝創

萬一一 YiYi Wan
很榮幸受張馨之策展人之邀,參與新竹市文化局典藏鄭世璠前輩畫作為研究對象,並和香山高中美工科學生互動的「對畫錄」;以「風城斯吧」為藍本,展開《香山斯吧系列》,也讓高中一畢業即離鄉多年的我,有重新審視自己出生地的契機。

93歲的香山火車站前,經常可以看見親子、情侶檔騎車去海邊玩再搭火車回家---當舊城區42路口纜線都已地下化了,質樸的香山地標天際纜線卻只能靠修圖嗎?

一善堂隱身在財神廟後方,這棵超過百年的茄苳木,可能是香山最古老的大樹,祂有受到保護嗎?

香山天主堂庭院內有座尊貴的聖母像,是我讀幼稚園時美麗的回憶,然而遊客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

蚵籃變身大玉螺,藝術家林純用以居民的產業工具-古錐籃裝置成肉螺,替沒有夜生活的南香山,塑造了另類的Spotlight。

《我是鄭世璠+香山斯吧》
林恬安同學扮裝成鄭世璠先生創作「風城斯吧」,並加以改造成「香山斯吧」。
畫面中的前景,是香山特產的荔枝,還有俗稱「赤嘴」的環文蛤,「赤嘴」不同於其他平凡的蛤蜊,它的外殼有很完美的一圈紅紫色。中景,我們加上香山火車站,一座深具特色的市定古蹟。最後面我們合成了家廟「一善堂」,這座寺廟是新竹市少數僅存的唐式建築之一,光緒20年間所建造,也是歷史悠久的古蹟。
我們以這幅「香山斯吧」來向鄭世璠先生致敬,也盼望大夥兒能更加的認識香山。

《香山映像》
主要以相片組成一人形,照片皆為香山地區的景色,如香山濕地、海之聲、香山車站,也有我們的學校---香山高中,並配合同學、小動物的影像來增添畫面的生動感。
其中畫面裡有非常多“海”的模樣,因為我們只要在學校的五樓,便可以眺望香山濕地,因而大海,成了對於香山的主要印象之一。

《夕陽下的賞蟹步道》
這是一幅以香山賞蟹步道作為參考圖之作,我們以多媒材加上大量的壓克力去營造出夕陽餘暉,暖暖的光灑在這篇濕地上,再利用各個媒材的特色造出濕地以及天空的氛圍,也是作為整張畫作的連結,顏料的強烈對比彰顯出餘暉的美跟象徵一天的落幕以及夜晚的來臨。希望這張以顏料以及各個媒材的堆疊讓觀者能感受身在賞蟹步道上看著暖陽落幕的場景。

《走訪香山》
觀察香山在地自然特色、古蹟、景點,運用拼貼結合繪畫的方式創作,畫面前為香山濕地,以膠泥黏著蚵貝、西施舌特產,配合水泥漆上色做深淺的層次變化,使濕地呈現出來,畫面接續至中間,柵欄串連起香山火車站以及豎琴橋的照片,旁有石子排列成的步道,人物置於上方,使觀者彷彿進入圖畫中探訪香山的景點,背景溶和了藍天和綠地,呈現出香山空曠的視野。

對畫錄_香山高中課程紀錄短片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T4ty88QDVj0Jp9uNrU2fRAXpLcBjMrr

新竹市美術館展場一景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photos/pcb.752871552098583/752866772099061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蟹蚵貝比長輩作品

我是台灣招潮蟹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view_public_for=16802341058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