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未竟之事-張志達個展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邊境·童話-楊哲一個展
展期:2025/6/7-6/28
開幕座談會
2025/6/7,14:00-16:00
與談人:楊哲一、楊硯奇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香山車站前)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347巷2弄1號
創作理念
作品拍攝的身影與環境,來自於2008年發起的「邊境童話-小小攝影家的異想世界」兒童攝影公益計畫,此計畫,帶著社會大眾所捐贈的相機,於工作與創作之餘,帶著志工,至台灣及世界各地的偏鄉,引導小朋友進行攝影拍攝與「共同創作」。時間從2008至今,長達10多年。
攝影書所呈現的內容,存在硬碟十多年了,直至疫情期間,意外看到了這些非小朋友拍攝的影象,才確認了它的存在,並有了整理的念頭。是意外的探索;也是探索的意外。
這些影像是怎樣來的?
每次出隊,在帶領團隊的過程中,不但要帶著學生,還得引導志工、關注老師,而這些影像,是殘餘空閒中所拍攝的,有些則是,透過活動過程,無意識拍攝的。自己習慣將小相機掛在手腕上,時不時的,單手拿起機身,按個快門,常常沒看框景窗,就按下快門,進行一個盲拍的過程,所以時常會有過暗、過曝、晃動、模糊的狀況。
當年自己是一個攝影狂熱分子,自己會實驗不同底片的拍攝,也常會嘗試不同的沖洗方式,像是正片負沖、加減感光度沖洗。另外,更多的是上網到處收購,過期與絕版底片,還有各式各樣曝光、壞掉的傻瓜相機,以至於,乍看之下,這些影像的色調,五花八門,什麼奇怪狀況的影像都有,只有內容是一致的,而這樣的影像,卻也讓我,重新對自己過去的影像,產生了好奇。
以「第一人稱」兼「第三人稱」的視角拍攝,影像於這些特殊的地方,產生出一種「存在性」、「公共參與性」、「抵抗性」,是衝突,也神秘。此影像視角,有著高低差,小朋友低,作者高;節奏,總會被突如其來的動作所震驚!小朋友很單純,大人總想太多。
拍攝場景是,台灣的偏區小學、離島暨育幼院等場域,是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方,試圖透過兒童拍攝自身所在故鄉,與自己身體的穿越,來討論兒童「身體介入」攝影行為的「荒謬」、「詭譎」、「戲劇感」,是一種帶有童趣的戲謔衝突感。空氣中的凝結感、細碎的呢喃,同時隱喻著教育與環境的批判、社會的斷片、長期被忽略的「邊境」與「地緣政治」設定下的犧牲,是一種台灣本島與離島,在「島嶼連線」中的控訴。
幼小身軀穿梭在台灣的土地上,碰觸著文化與歷史,就像是一個小孩大人般的形象,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停止的潛移默化著。這些微小的細節,都是用生命堆疊出來的故事,小朋友的創作過程,參與公共、表達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與土地的關懷,他們就像是撒下的影像種子,串起台灣每一地方的故事,我只能引導他,無法介入他。
楊哲一
台灣宜蘭, 當代攝影藝術家
現職:台灣兒童攝影藝術推廣學會理事長、TRUEiin初應品牌創辦人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所碩士,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
個展:
2025“人與水泥-楊哲一個展”, Slapelis之家, 維爾紐斯, 立陶宛
2025“山水連線-楊哲一個展”,花蓮美術館, 花蓮, 台灣
2025“山水<宜花>-楊哲一個展”, 好地下藝術空間, 花蓮, 台灣
2025“邊境˙童話-楊哲一個展”, 藝站One Station, 新竹, 台灣
2025“邊境˙童話-楊哲一個展”, 山朗藝術空間, 大阪, 日本。
2023“山水跨域-楊哲一個展”, 圖騰攝影藝術空間, 東京, 日本
2020“山水-楊哲一”,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台灣
2018“山水/造山-楊哲一個展”, 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新竹, 台灣
2016“空城計-楊哲一個展”, KUNSTLERHAUS BETHANIEN, 柏林, 德國
聯展:
2024“《臺灣2+2》攝影展-沒水台灣Taiwan No Water”, 「全景」購物中心, 維爾紐斯, 立陶宛
2021“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南方以南”, 鼓浪嶼美術學院, 廈門, 中國
2021“Beginnings, Forever: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Shinnyo-en”,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MOPA) , San Diego聖地亞哥, 美國
2020“台北美術獎”,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台灣
2018“原點˙永遠”, 東京寫真美術館, 東京, 日本
策展:
2025“人與環境-台灣的後山水與人文關懷”, 立陶宛市政廳, 維爾紐斯, 立陶宛
2024“如何命名一棵樹-鄭安東個展”, 初應當代視覺藝術空間, 宜蘭, 台灣
2023“複景-臺灣立陶宛攝影交流展”, 初應當代視覺藝術空間, 宜蘭, 台灣
2022“《乒•乓•乒•乓•往•山•返•水》”, 初應當代視覺藝術空間, 宜蘭, 台灣
2017“搗蛋-台北大巨蛋集體創作展”, 爵士藝廊, 台北, 台灣
2015“TIVAC獎攝影聯展”, 流浪的攝影空間, 台北, 台灣
駐村:
2024浙江省泥美術館
2016德國貝塔寧藝術中心
得獎:
2015 日本清里美術館頒獲社會貢獻獎
2013 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獎
2012桃源創作獎首獎
典藏:
2013日本清里美術館青年藝術家永久典藏
2013國立高雄美術館永久典藏
2012國立台灣美術館青年藝術家作品永久典藏
徵選:
2025國藝會美術類創作補助入選
2016文化部駐村藝術家入選
2011青舵獎入選
出版:
2025邊境˙童話
2016邊境童話-小小攝影家的異想世界
演講:
已累積超過一百場次,對象分佈全國國高中及大專院校、攝影相關社團、知名企業、社區大學,更曾受邀TED’x tainan演講,反應熱烈
其他:
2015 TIVAC攝影獎評審
2015佛光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
2012誠品專欄作家
主辦單位:藝站跨藝社
組織營運贊助:國藝會
贊助單位:太平洋建設
Border Kidsphoto - Yang Che-Yi Solo Exhibition
Exhibition Dates: Sat 7 Jun - Sat 28 Jun 2025
Opening & Artist Talk: Sat 7 Jun, 2pm-4pm
Speakers: Yang Che-Yi,
Location: One Station (next to Hsinchu Xiangshan Station)
Gallery Hours: Thu-Sun 11am-6pm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about Yang Che-Yi
Contemporary photographic artist, now living in Berlin, has been a badminton player since childhood. He was studying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fter he grown up. In 2006, he withdrew his study because of a serious illness after his trip back from India. He begins to reconsider the meaning of life, then turn to the decision of creating photographic art, writing life in the image with his ideas and inspiration. This work has been selected into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 of the Japanese Kiyosato Museum of Art. In 2009, he was awarded in the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Rangers Program, alone to carry out a trip to China for another self wandering journey. He is the most creative and inspire artist among young photographic artists.
Solo Exhibition:
2023“Trans-regional Landscape- Yang Che-Yi Solo Exhibition”, Totem Pole Photo Gallery, Tokyo, Japan.
2021“Shan shui-Yang Che-Yi Solo Exhibition”, Taipei Museum of Arts, Taipei, Taiwan.
2019“Taipei Dome- Yang Che-Yi Solo Exhibition”, Fotoaura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Tainan, Taiwan.
2018“Shan shui-Yang Che-Yi Solo Exhibitio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Art Space , Hsinchu, Taiwan.
2017“Empty City-Yang Che-Yi Solo Exhibition”, KUNSTLERHAUS BETHANIEN Residency Art Space , Berlin, Germany.
2016“Dream Homes-Yang Che-Yi Photography Exhibition”, Wanderer Photographic Art Space, Taipei, Taiwan.
Non-Solo Exhibition:
2021''Beginnings, Forever: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MOPA), San Diego, USA.
2021“South of Southern”Jimei-Arles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Hsiamen, China.
2020“Taipei Art Awards Exhibition ”, Taipei Museum of Arts, Taipei, Taiwan.
2018 “Basically Forever”, Toky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 Tokyo, Japan.
2017“Floating Glimpse of Our Homeland ”, Hsinchu Museum of Arts , Hsinchu, Taiwan.
2017“Taipei Dome Exhibition”, Jazz Art Space, Taipei, Taiwan.
Sponsor: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Pacific Construction Co., Ltd.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誰說中年學才藝太晚? 陳依旻
今天的香山車站來了群特別的訪客—桃園某社區大學攝影課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這裡校外教學。有人拿著相機認真捕捉車站的斑駁痕跡,有人跑去拍附近的老雜貨店,神情相當專注。
其中,一位學生在閒逛時,意外被藝站裡的攝影展吸引,探頭探腦地走進來,好奇地問:「這些是在晚上的水裡拍的嗎?」
小幫手笑著解答:「不是哦,這些照片裡的『奇幻世界』,是攝影師在夜晚游泳時,發現晚上的水裡好奇幻,於是靈機一動,把撿到的海廢搭配黑色佈景拍攝出來的。」
學生聽完,眼睛一亮,忍不住讚嘆:「這位攝影師觀察力也太敏銳了吧!」
他興致勃勃地繼續看,差點忘記時間,直到攝影老師在門口大喊集合「該往下一個景點囉!」他才依依不捨地、揮揮手離開。
學習的熱情,不分年紀,今天就在這個午後,發光發熱。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海洋碎片-李語晨攝影創作展
展期:2025/4/5(六)-4/27(日)
開幕座談會:2025/4/12(六),2:00-4:00
詩意海相遇見新竹垃圾山
與談人:李語晨、戴唯峻
策劃人:萬一一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香山車站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創作理念
望向大海的時候,你看見什麼?
岸邊的石花菜、海面下的悠游河豚、海底的璀璨珊瑚。而在不遠的他方,有一座浮動的島逐漸壯大,滿載垃圾、纏繞海豚、攻擊海龜。載浮載沉的人造廢棄物是我們望向大海時看見、也看不見的畫面。海廢存在於此時此刻以及恆久的明天,直到人類化為塵土,他們依然相伴左右。製造、丟棄,有天我們將以粒子的身分再次相遇。
《海洋碎片》是我持續進行的攝影計畫。我所拍攝看似「海洋生物」的影像,其實是垃圾的遺跡。在海洋廢物日與俱增的此時此刻,我以淨灘蒐集的物件重構海洋世界的現況。載浮載沉的廢棄物,已經成為我們的望眼所及,看著大海的同時,是否也是看著垃圾呢?
藝術家簡介
李語晨,1996年生,英國布萊頓大學攝影碩士畢業。喜歡攝影中的詩性,靈感來自於大自然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影像作品反映生命的美、脆弱和複雜性。持續進行的《海洋碎片計畫》從英國漂回台灣,再從台灣漂到世界各地。
主辦單位:藝站跨藝社 組織營運贊助:國藝會 贊助單位:太平洋建設
Fragments of the Sea - Yu-Chen Lee Solo Exhibition
Exhibition Dates: Sat 5 Apr - Sun 27 Apr 2025
Opening Reception: Sat 12 Apr 2pm~
Artist Talk: Sat 12 Apr, 2pm-4pm
Where the Sea of Debris Meets the Mountain of Waste
Yu-Chen Lee, ramus
Curator: YiYi Wan
Location: One Station (next to Hsinchu Xiangshan Station)
Gallery Hours: Thu-Sun 11am-6pm
Statement
What do you see when you gaze into the deep blue?
Seaweed on the rocks, pufferfish swimming, and coral reefs underwater. Somewhere not too far away, a floating island of trash is growing, entangling dolphins, and harming turtles. Manmade rubbish is what we see and can’t see when we look out at the ocean.
Marine debris is present today and will persist tomorrow, remaining long after humans have turned to dust. We make and discard, and one day, we will meet again as particles.
Fragments of the Sea is my ongoing project. The images I capture, which appear to depict "marine life," are, in fact, remnants of discarded waste. At a time when marine pollution continues to escalate, I reconstruct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ocean using objects collected during beach cleanups. Floating and sinking debris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part of our view. As we gaze upon the sea, are we also looking at trash?
about Artist
Yu-Chen Lee is a Taiwanese artist who works with photography. Her work explores the delicate connections between humans, animals, and the natural world. With a focus on themes such as animal welfare, marine debris, and the emotional bonds that tie us together, her photographs are a reflection of the beauty, fragility, and complexity of life.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花塵-余白攝影展
展期:2025/3/1-3/23
開幕座談會:2025/3/1(六),2:00-4:00
與談人:余白、陳彥呈、萬一一
Dust of Flowers - Hubert KILIAN Solo Exhibition
Exhibition Dates: Sat 1 Mar - Sun 23 Mar 2025
Opening Reception: Sat 1 Mar 2pm~
Artist Talk: Sat 1 Mar, 2pm-4pm
Hubert KILIAN, YanCheng CHEN, YiYi WAN
Location: One Station (next to Hsinchu Xiangshan Station)
Gallery Hours: Thu-Sun 11am-6pm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Statement Dust of Flowers
"Dust of Flowers" is a colored fiction—an exploration of a past I never experienced, yet deeply yearn to understand. Over the last four years, this project has evolved into an investigation of an imagined Taiwan of the 1970s and '80s, a time shrouded in memory and marked by the absence of concrete documentation. Faced with this uncertainty, I’ve set out to reconstruct a fleeting version of that lost era,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subtle remnants of history that still linger in Taipei’s urban landscape.
In this work, "dust" functions on both a metaphorical and literal level. It is not nostalgia that drives this project, but rather a creative fiction built upon the textures and colors that still reverberate from the forgotten corners of the city. These traces - dusty walls, rusted surfaces - serve as conduits for a dialogue with Taiwan itself.
"Dust of Flowers" is not solely a quest to revisit the past, but rather an artistic inquiry into the invisible threads that bind me to it. Through photography, I seek to capture the poetry of color and texture - elements that evoke the essence of a pre-electronic era and its unique, fading charm. This vision is crafted from the imagination, shaped by a dream of a world that might have been, or might never have existed.
Hubert KILIAN is a French journalist based in Taipei from 2003 to 2016. His photographic journey began in 1996, driven by a desire to capture the shadows cast by cities and the marks left by time on walls. Since then, he has dedicated his work to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abitants and the environments that shape and transcend them. Through his lens, he reveals the urban rhythm, often imbued with solitary atmospheres, a stage for obsolete modernity, and a sense of nostalgia. Hubert’s photography seeks to expose the dramatic potential of the passing spectacle of time and people, set against the enduring presence of stones and structures.
Taipei, with its elusive beauty, has become one of his primary subjects. This moody city is not easily revealed at first glance, and Hubert’s work strives to uncover its hidden depths. His photography has been showcased on various French, Canadian, and Taiwanese television programs and publications. He has exhibited his work in France, Japan, and Taiwan.
In 2018, Hubert published“Visages de Taipei ”(now sold out), followed by“Le Ventre de Taipei” in 2022, and“Bougies d’allumage”in 2024 (also sold out).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大地之美-柯燕美個展
1996年隨楊文霓老師到美國加州(Rancho Santiago College)學院藝術學系短期陶藝研習結業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自在精靈-黃玉梅Amanda個展
2024 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余白 Hubert Kilian 攝影沙龍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2024香山濕地藝術季法國攝影家余白作品《沿著香山 LE LONG DE》
2024香山濕地藝術季法國攝影家余白的隱藏版 作品A《沿著香山 LE LONG DE》,就坐落在96年古蹟-香山車站前/藝站One Station 二樓外牆,歡迎隨時來觀賞,建議坐區間車蒞臨同時體驗具有檜木香氣的木構老建築。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海山漁港生活圈-攝影三人展
時間:2024/10/5~2025/2/28
開幕式:2024/10/6 (日),4:00-6:00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香山車站前)
參展人:朱穎萱、許馨之、鍾艾臻
策展人:萬一一
協辦單位: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景觀組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策展理念:
從新竹市古蹟香山車站走路十五分鐘就可以到海山漁港,小地方卻匯聚了多元族群融合的能量,台東來的阿美族群和印尼移工就在這邊生活、工作,說閩南話的漁場老闆、眾多買家與觀光客,幾乎每天下午上演著賣魚、買魚、殺魚的場景。
中華大學三位在藝站的實習生,今年夏天開始體驗社區藝文空間運作模式之外,跟著拿出單眼相機探索周邊環境、建築物、廟宇,最後以那魯灣文化聚落、明發定置漁場的生活圈為基調,實踐攝影藝術與社區連結的議題創作。
鍾艾臻充分體會到海山漁港特有的慢活景況,例如隨著海風看見打牌歡笑的原住民、依循著貓兒的目光紀錄了西曬的透抽、帶著毛小孩逛沙灘的遊客,讓住在新竹縣山區的她喜歡上這屬於海邊的浪漫氛圍。
海堤邊晾曬著白色蕾絲邊的綠色小外裙,可繫住內外裙的多彩腰帶傳統服飾; 堤上長者正坐在吊床上餵食著流浪狗吃魚骨頭。在等候買魚的當兒,善於親子溝通的媽媽把握夏日最後時光與兒子玩起遊戲,也讓朱穎萱捕捉到了。
許馨之除了表現印尼移工與原住民辛勤賣魚的場景,也紀錄了一位阿公扛著聰明的鳥寶、呵護備至之餘,共同去搶魚,替港邊增添了不少亮麗風采。
希望透過「海山漁港生活圈」小小的攝影展,引發大家對香山濕地持續的熱愛與關注,除了紀錄地方特色產業,也思考資源永續同時向海洋致敬。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2000世代的新素描日記
展期:2024/9/21-10/26
展場:藝站 One Station (新竹市香山車站旁)
開幕式:9/21 六,PM 2:00
藝術家:
林于倫、周沛妮、陳依純、黃于家、黃詩晴、黃意堯、張僡恩、張麒宇、郭旭宏、郭岱欣、曾鈺涓、楊東華、楊宗祐、楊偲彤、謝穎桐、藍君信、許饒欣茹
策展人: 陳依純
協同策展人: 謝穎桐、郭旭宏
年輕生命的素描課是一場超越技巧練習的哲學實驗。每筆畫筆的觸碰都是對靈魂深處的一次交談,是對內在景觀的尋索。在這堂課中,藝術家以線條和陰影為語言,描繪著青年人靈魂的地圖。畫布上的筆觸不僅是形象的重現,更是情感、記憶和存在的投射。
這些素描作品是對「自我」的思辨,一次對靈魂深處的探索,如同哲學家探問著生命的真義。每一筆畫都是對存在意義的反思,對自我身份的質疑,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這堂課是青年生命靈魂的鏡子,透過藝術表達的形式,映照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個人成長的意義。
這些素描作品是青年人在紙上體現的存在之路,是對人生追求和價值觀的詩意探求。觀賞者透過作品,也許能看見自己的內在迷宮,和青年藝術家共鳴於對生命意義的探索。這堂課不僅僅是技巧和藝術,更是思想和存在的哲學實踐,是一場心靈之旅,通過素描描繪出的形象探索生命的深刻奧義。
文/陳依純
協辦單位:中國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鍾艾臻攝影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李立中-Pontanus的日誌本12 番山
展期:2024/8/3-8/31
開幕式:2024/8/3六,2PM
地點:藝站One Station/香山車站旁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巷1號 (347巷入/香山車站前)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實習生看展試寫藝評
關於「是誰在哪裡-客家遇見原民影像四重奏」謝宗軒老師的作品
《在誰的世界裡》透過拍攝聚落裡痕跡一角來讓人探究於畫面其中「主要文化」的成份,並從模糊不清的痕跡和定位中讓人猛然驚覺原來客家文化早已融合在現代社會,他們藏匿、收斂並逐漸使族群的文化和特色模糊,使人對於現代社會和其他族群的融合和兩者彼此的影響有更深一層的思考,藉由分為多塊的方塊呈現了族群文化散落的中心,我認為是很特別又強烈的表達方式。
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意象,探索身份與空間之間的複雜關係,構圖巧妙地引導觀者的視線,營造出一種探究的氛圍,並引發觀者對於「自我」與「他者」的思考。作品中的雕塑處於的模糊邊緣狀態,不僅挑戰了觀者對於身份的固有認知,也暗示了快要消失的文化在社會和環境中所處的動態位置。
而在《盼望》《重生》《痕跡》等另外其他的作品中同樣從平凡、不起眼的角落擷取部分畫面片段來讓人感受族群面臨的困境,牆上貼過斑駁的月曆和歲月流動又殘留下的痕跡一直放在原地,塑膠座椅以及斑駁的鐵皮屋屋頂和雨衣架無不提醒著這個族群和文化曾存在的痕跡,即使不再有明確劃分或強烈的表現,卻依舊淺淺的烙印在現代社會裡,我想這就是所謂客家文化的隱藏,但他們並沒有衰退,終究會有人記得、有人發聲、有人提醒。
中華大學實習生 許馨之
「是誰在哪裡-客家遇見原民影像四重奏」攝影展觀後感言
客家文化以其獨特的語言、傳統、節慶與生活方式,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無數次的遷徙與融合,才得以保存至今。然而,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和全球化的影響,客家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年輕一代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接受程度逐漸減弱,許多客家語言和風俗正在逐漸消失。
當我看到謝宗軒老師的「痕跡」系列作品時,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感觸。其中一幅作品透過褪色的日曆,生動地呈現了時間的流逝以及生活的痕跡,這正是我們家鄉下生活的真實寫照。作者利用了褪色的日曆來象徵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沉澱。好似這一頁日曆記載著過去的某個瞬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記憶變得模糊,但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無法抹去。這樣的表現手法,不僅引人深思,也喚起了我們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視和反思。
在展覽中,高媛老師以原住民男性為題材進行人物攝影,與太陽的輪廓相互呼應。其中一幅作品中特別引人注目:一名男孩拉滿弓,左手筆直朝向目標,上身挺直。專注的神情與專業的姿勢讓我想起以前學過的射箭運動。特別的是,原住民的竹弓與一般比賽用的器材不同,男孩手中也沒有護具,但他並不是採用原野射箭的姿勢。聽老師介紹後才知道,原來這位男孩是受過校隊訓練的選手,難怪眼神特別犀利。在老師的作品畫面中,少了原住民以往的活潑與直爽,反而在他們的眼裡讀到一種凝望,一種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期待,彷彿背景的太陽輪廓就在眼前,讓人感到特別感動。
攝影家們通過專業的拍攝手法和後製聯想,將觀眾帶入當地人的生活中。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蘊含著豐富的故事和情感,讓人不禁聯想到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中華大學實習生 鍾艾臻
多元文化的互動與融合
藝站展出的「是誰在哪裡-客家遇見原民影像四重奏」,深刻地探討了台灣多元文化間的互動與融合。在這座島嶼上,不同族群和文化背景的人們,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洪流,逐漸相遇、交織,共同塑造了這片土地的現代面貌。
林德倫老師的作品在我看到第一眼時就帶給了我不小的震撼,緊接著是沉浸在畫面裡的莫名平靜,堆疊的磚牆磨石子紋理,像是發光的點點星空,在眼前發光閃耀,彷彿擁有了跳動的生命力,堆疊而成的是歲月的痕跡、時光的種種,而構成了美好的畫面與文化。我覺得這系列作品十分美妙的地方之一在於,德倫老師運用合成的手法去述說客家文化與蹤跡,令觀眾能擁有不同的見解與解讀。在藝站實習時,我總是過一陣子就來到這三張作品前,我發現隨著觀看這幾幅作品越久、越多次,心中與腦中就會迸出很多不一樣的奇妙感受。聽德倫老師分享,老一輩的客家人會因為迫於生存、急著融入,而去否認甚至是淡忘自己原先的身分,隨著身分認同的逐漸覺醒,年輕人開始對自己的族群身分感到驕傲,就像是不再獨舞1.2中,顏色寡淡的老房與廢墟上,融合進了高彩度的棉被圖樣與花磚,我想這就是時代的不同與變化吧。
李一昌老師的作品讓我有一股很熟悉的親切感,因為我也喜歡並且常用此種攝影手法與構圖。那些路過就會錯過、如此不顯眼的角落,唯有停下來仔細觀察才能看見的奧妙,就有如這些作品呈現的畫面都是小局部,卻非常的精華,能夠以特別且巧妙的角度傳達訊息。這幾幅作品帶給我的時間感受是,彷彿走進了時間暫停的社區聚落一般,一切都停止了運轉,停在了最美的片刻。我特別喜歡心燈這幅作品,十字架置中的構圖,強烈的傳達給觀看者信仰這資訊的衝擊。結合了燈具,就好像是在述說信仰帶來的光明與居民的虔誠。
中華大學實習生 朱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