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自在精靈-黃玉梅Amanda個展

展期:2024/12/14-12/28
開幕式:2024/12/14 (Sat),2:00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香山車站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創作理念

從職場轉換人生跑道,將自己與社會接觸的經驗融合,開啟了人生另一個篇章!
作為一位樂齡師與社會福利工作者,在一次的因緣際會下受到藝術大師李元慶的啟蒙樂「靈」~樂於「專注於自己內心的靈」! 靈感到哪裡,就悠遊下筆,師承李元慶老師的理念,以歡喜心進入精靈繪畫世界,一點一滴一筆一筆的盡情勾勒享受自由揮灑的意境中,每一個浮現的念頭就是「當下」,隨著念、隨著靈延續出的過程。

用畫筆將生命中我們走過的喜、怒、哀、樂,不論是面對或忽略、逃避所浮現的念頭盡表達其中。《自在精靈》系列創作理念在於探索深藏在內心的情感,是個人體悟生命的展現,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探討。時光沒有形狀,但並非不存在,生命就是在不斷變化過程中一連串環節的總和,要表達的是超然於時間之外的真實追求! 透過創作與觀賞者互動,嘗試讓觀賞者獲得「具象」以外另一種視覺經驗的可能性~恣意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玩賞。創作者的初心,藉此傳達妙不可言的靈感交流。

將「靈」「動」交錯在感受之間虚幻的無可捕捉,念念持續在運轉~不論是疏離、混亂、感動、美好…的思緒化為創作的意像表達。藉由色彩和形狀隨著流動的靈,透過畫筆來表現「靜、動」之間的遭遇,一次再一次的面對,最後獲得靈性的自由,創作出「自在精靈」系列作品。創作的影、繪、似有若無的形式,去強調一個確實的存在,讓外在形象模糊,化有形的世界拘束轉變為無形的自由,一切就自然的解脫! 以精靈為憑藉,讓虛幻形化為靈體的表現,操練、放下對外相的執著而突顯生命不可把握的特點。


黃玉梅 Amanda Huang
1968出生於新竹,現居住新竹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公共政策與管理 碩士

經歷
教育部樂齡學習核心規劃師
經濟部新竹縣中小企業榮譽指導員協進會 107年會長
中國美術協會會員
逸境藝所-負責人
國際同濟會總會教育講師
新竹市祥鈺國際同濟會 創會長
第51屆國際同濟會 竹苗區副主席

個展
2024《遇見金靈I》,遇見角板山藝術空間,桃園
2023《遇見精靈系列II》,遇見角板山藝術空間,桃園
2022《遇見精靈系列I》,遇見角板山藝術空間,桃園

聯展
2025《藝象萬千-台日名家交流聯展》,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2025《日本銀座新春大展》,東京
2024《第56回神奈川縣展》,日本神奈川縣美術館 
2024《紫蓮慈善基金會暨台灣港澳台聯合邀展兩岸百家書畫展》,張榮發基金會,台北
2024《中國美術協會會員聯展》,中正紀念堂三展廳,台北 
2024《台灣港澳台美協第15屆會員展》,張榮發基金會,台北
2023《臺北·廈門百家名家邀展》,廈門市博樂德藝術保稅共享平台
2023《中國美術協會會員聯展》,中正紀念堂二展廳,台北
2023《中國美術協會、紫蓮慈善公益基金會聯展》,張榮發基金會,台北



2024 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余白 Hubert Kilian 攝影沙龍


日期:2024/10/6 (日) 14:00 - 17:00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課程大綱:
分享攝影家理解香山的方式、此次拍攝理念說明,一半的時間和參與者互動,隨後導覽戶外作品
 
|講師介紹|
余白 Hubert Kilian
1996年踏上了攝影之路,2003年來臺擔任記者,渴望捕捉時光流轉與城市光影所帶給他的情緒感受。
過去20年以來,一直嘗試以時間與城市的視角來勾勒出它們的形象與流動,並記錄居民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在時間洪流之下那些逝去的存在與留存。


朱穎萱攝影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2024香山濕地藝術季法國攝影家余白作品《沿著香山 LE LONG DE》


2024香山濕地藝術季法國攝影家余白的隱藏版 作品A《沿著香山 LE LONG DE》,就坐落在96年古蹟-香山車站前/藝站One Station 二樓外牆,歡迎隨時來觀賞,建議坐區間車蒞臨同時體驗具有檜木香氣的木構老建築。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海山漁港生活圈-攝影三人展


時間:2024/10/5~12/29

開幕式:2024/10/6 ()4:00-6:00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香山車站前)

參展人:朱穎萱、許馨之、鍾艾臻

策展人:萬一一

協辦單位: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景觀組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策展理念:

 

從新竹市古蹟香山車站走路十五分鐘就可以到海山漁港,小地方卻匯聚了多元族群融合的能量,台東來的阿美族群和印尼移工就在這邊生活、工作,說閩南話的漁場老闆、眾多買家與觀光客,幾乎每天下午上演著賣魚、買魚、殺魚的場景。

 

中華大學三位在藝站的實習生,今年夏天開始體驗社區藝文空間運作模式之外,跟著拿出單眼相機探索周邊環境、建築物、廟宇,最後以那魯灣文化聚落、明發定置漁場的生活圈為基調,實踐攝影藝術與社區連結的議題創作。

 

鍾艾臻充分體會到海山漁港特有的慢活景況,例如隨著海風看見打牌歡笑的原住民、依循著貓兒的目光紀錄了西曬的透抽、帶著毛小孩逛沙灘的遊客,讓住在新竹縣山區的她喜歡上這屬於海邊的浪漫氛圍。

 

海堤邊晾曬著白色蕾絲邊的綠色小外裙,可繫住內外裙的多彩腰帶傳統服飾堤上長者正坐在吊床上餵食著流浪狗吃魚骨頭。在等候買魚的當兒,善於親子溝通的媽媽把握夏日最後時光與兒子玩起遊戲,也讓朱穎萱捕捉到了。

 

許馨之除了表現印尼移工與原住民辛勤賣魚的場景,也紀錄了一位阿公扛著聰明的鳥寶、呵護備至之餘,共同去搶魚,替港邊增添了不少亮麗風采。

 

希望透過「海山漁港生活圈」小小的攝影展,引發大家對香山濕地持續的熱愛與關注,除了紀錄地方特色產業,也思考資源永續同時向海洋致敬。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2000世代的新素描日記


展期:2024/9/21-10/26

展場:藝站 One Station (新竹市香山車站旁)

開幕式:9/21 六,PM 2:00


藝術家:

林于倫、周沛妮、陳依純、黃于家、黃詩晴、黃意堯、張僡恩、張麒宇、郭旭宏、郭岱欣、曾鈺涓、楊東華、楊宗祐、楊偲彤、謝穎桐、藍君信、許饒欣茹


策展人: 陳依純

協同策展人: 謝穎桐、郭旭宏


年輕生命的素描課是一場超越技巧練習的哲學實驗。每筆畫筆的觸碰都是對靈魂深處的一次交談,是對內在景觀的尋索。在這堂課中,藝術家以線條和陰影為語言,描繪著青年人靈魂的地圖。畫布上的筆觸不僅是形象的重現,更是情感、記憶和存在的投射。

這些素描作品是對「自我」的思辨,一次對靈魂深處的探索,如同哲學家探問著生命的真義。每一筆畫都是對存在意義的反思,對自我身份的質疑,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這堂課是青年生命靈魂的鏡子,透過藝術表達的形式,映照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個人成長的意義。

這些素描作品是青年人在紙上體現的存在之路,是對人生追求和價值觀的詩意探求。觀賞者透過作品,也許能看見自己的內在迷宮,和青年藝術家共鳴於對生命意義的探索。這堂課不僅僅是技巧和藝術,更是思想和存在的哲學實踐,是一場心靈之旅,通過素描描繪出的形象探索生命的深刻奧義。

文/陳依純


協辦單位:中國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鍾艾臻攝影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李立中-Pontanus的日誌本12 番山


展期:2024/8/3-8/31

開幕式:2024/8/3六,2PM

地點:藝站One Station/香山車站旁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巷1號 (347巷入/香山車站前)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李立中創作理念


我迷戀賽鴿歸巢的本能,甚至到某種狂熱的程度,卻私心的想知道不是台灣原生種的鴿子究竟從何而來。在大量史料的挖掘爬梳下,如獲至寶的認識了荷蘭東印度公司雇員Pontanus,想像跟隨他的旅程在蘭船東去航線下遍處尋覓鴿子的蹤跡。我計劃利用駐點踏察的機會,穿越交疊十七世紀殖民者的路線,復返歷史現場的觀看。從大航海時代小人物Pontanus的視角考古又考現兼帶地誌學的方法「分章節輯數」書寫與影像互文,趁隙尋找心疼未受重視的鴿子身影(考古),同時也關注當代城市群落與在地環境發展(考現)。更直白的說,這是假藉著尋找自己心愛鴿子的故事,延續近年《Pontanus的日誌本》作品系列,隨著帝國幽靈穿越劇般在他鄉異國情調下,偕行遊歷綺麗福爾摩沙旅程,也對照既存在於現實的又存在於想像當下的。

第12輯《番山》的時空敘事自164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揮軍北上,征服美麗島北部零星不願臣服的福爾摩沙人村社後,回程走陸路行經番山一帶時所遭遇的。1642年擊敗宿敵西班人後,將目標轉向開發島嶼的西部平原並計劃打通南北道路,兩年後由時任軍隊指揮官的Pieter Boon引領行軍隊伍來到竹塹社,道卡斯族人也紛紛表達願意歸順。而至今舊稱為番山的當代香山,從閩客漢人聚集到成為重要貨物集散中心,隨著時代更迭這群福爾摩沙人早已不見蹤影,唯留下廣闊的濕地與山林。香山濕地被列為東亞重要水鳥保護區,而丘陵草原還保有原有牧草區與自然山林,但近年來卻不斷遭受水源污染與道路開發的紛擾。《Pontanus的日誌本12 番山》亦是以重返歷史現場穿越劇的形式,將這趟香山踏查研究轉譯為敘事主角的所見與所聞。


李立中  LEE LiChung

六年九班台南人,文化大學印刷系畢業,曾為北漂族從事時尚雜誌美編,2012年辭掉工作搬回台南生活。近年來迷戀賽鴿歸巢本能,欲透過賽鴿文化研究,對歸屬、宿命、後全球化等議題建構自我對話路徑。慣用大量翻找文獻、微細歷史的提示,以影像、書寫為載體的虛構事件介入史料與史料之間的縫隙,藉由敘事性的創作填補賽鴿運動在台灣文化脈絡中的空缺,同時也滿足自己過份寄情於鴿子的情感。計劃透過《台灣粉鳥三部曲》等幾件敘事作品來建構、書寫一部台灣賽鴿史,同時也是台灣近代史。該計畫亦曾獲國藝會創作、展覽等多項補助,2019年首部曲作品《竹篙山戰役與紅腳笭》獲台新獎提名與高雄獎優選,2020年二部曲作品《台灣空戰記事》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雙年展展出、2022年與立陶宛國家美術館之對話展進行認同之核心命題,2023年發表第三部曲作品《半山傳奇》,同時入選台北美術獎。2021年起陸續以駐點方式發表的前傳新作《Pontanus的日誌本》,則將自己化身為主角史詩般穿越時空尋找菜鴿身影。

鍾艾臻攝影

許馨之攝影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實習生看展試寫藝評


李立中-Pontanus的日誌本12番山 展覽觀後感
有人說藝術家是感性的,在創作的過程中,唯有敏銳的觀察、用心體會當下的情境與氣氛,才能轉化成一件件的作品。在立中老師的展覽中,我感受到一份很真切的「熱愛」。
除攝影作品外,展場內還有兩本小書可翻閱,我隨手拿起一本《Pontanus的日誌本》隨著日記進入1647年夏天,搭乘Witte Paard 號來到大員,體驗從未接觸過的生活文化,也因此發現了渡渡鳥的存在,卻因殖民者的迫害導致滅絕。同為外來者,Pontanus決定與「在地人」和平共處,選擇尊重牠們的生活環境,感受不同的文化差異。 ✽「在地人」指的是渡渡鳥的遠親-鴿子
讀著近400年前的日誌和現今的照片,不禁讓人在腦中聯想一段豐富的歷史場景,純樸的民風,尚未開發的森林,相互尊重的殖民者與當地人……,相較於現代,繁忙的腳步,森林被砍伐得光禿,冷漠的路人擦肩,甚至頭也不回。這樣的發展,是我們真正期待的嗎?
開幕式後,我們有幸和立中老師交流,老師和我們分享他創作的三大要素:找到自己的喜好、找到一位支持者或信仰、健康的身體;首先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在創作的過程中才會有源源不絕的靈感與動力,再來是找到一位支持者。有人說:「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當你在創作過程中感到挫折時,支持者或信仰會使人擁有背水一戰的動力,他們會讓你在成長的路上感到溫暖。最後是健康,我們常聽到健康和財富之間的抉擇,也知道擁有再多讓人羨慕的物質,都不如一個健康的身體,它可以讓我們盡情地體會這個世界的趣事,而我們也該好好的珍惜這副靈魂的載體。
學校老師說:「沒有100分的設計,只有100分的努力。」我向老師提出這個觀點,並詢問對自己作品沒有信心的解決之道,老師和我分享他在創作的過程中,透過不斷咀嚼自己的創作理念、背景、議題、目的來完成最終的成果,在過程中就可以找到問題並解決,這個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它的解決方法就是拉長作業時間,將所有可能被質疑的問題點一一找出並即時處理。這給了我很大的衝擊,也反思著自己過去的時間規劃,這不只是心理上的自我懷疑,也和我的處事方法息息相關。
看完這場展覽,好似看完一場精采的人生電影,酣暢淋漓,走過Pontanus的一段回憶,看過立中老師追尋鴿子的蹤跡,也深深反思自己!
番外-立中老師在分享會中提到鴿子歸巢的本能,讓我想到《一把青》裡師娘說過,男人就像野鴿子,飛來飛去的,等到他們什麼時候飛累了,總會找到回航的路線,落地回家。這種浪漫的歸屬感,真讓人陶醉,也難怪立中老師如此熱愛賽鴿。
中華大學實習生 鍾艾臻


李立中 Pontanus的日誌本12番山 展覽感言
此次展覽以獨特的歷史視角和生態觀察,帶領觀眾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旅程。李立中老師循著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職員Pontanus的足跡,深入探索台灣的過去與現在,以鴿子這一象徵性動物為線索,試圖解讀歷史的複雜面貌,鴿子具備回巢的本能,這成為尋找其起源的重要線索,也隱喻了對歷史根源的追溯。
李立中老師在其中也特別解釋了鴿子的含義讓我尤其印象深刻,他說鴿子會回巢,或許是因為他的個人經歷所以鴿子對他而言有非常深的含義,也因此使他想深入研究鴿子從哪裡來。
展覽中,李立中老師透過精緻的視覺語言和深刻的研究,將歷史的碎片與現代的風景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時空交錯的氛圍。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個歷史的窗口,讓觀眾得以窺見當時與現在的台灣重疊,並反思當下。這種將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也引發觀眾對歷史進程和文化變遷的思考。
整體而言,這次展覽成功地將歷史研究與藝術創作融合在一起,通過細膩的藝術表達和深刻的主題挖掘,為觀眾提供了一次難忘的視覺和心靈之旅。
中華大學實習生 許馨之


關於「是誰在哪裡-客家遇見原民影像四重奏」謝宗軒老師的作品   

 《在誰的世界裡》透過拍攝聚落裡痕跡一角來讓人探究於畫面其中「主要文化」的成份,並從模糊不清的痕跡和定位中讓人猛然驚覺原來客家文化早已融合在現代社會,他們藏匿、收斂並逐漸使族群的文化和特色模糊,使人對於現代社會和其他族群的融合和兩者彼此的影響有更深一層的思考,藉由分為多塊的方塊呈現了族群文化散落的中心,我認為是很特別又強烈的表達方式。

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意象,探索身份與空間之間的複雜關係,構圖巧妙地引導觀者的視線,營造出一種探究的氛圍,並引發觀者對於「自我」與「他者」的思考。作品中的雕塑處於的模糊邊緣狀態,不僅挑戰了觀者對於身份的固有認知,也暗示了快要消失的文化在社會和環境中所處的動態位置。

而在《盼望》《重生》《痕跡》等另外其他的作品中同樣從平凡、不起眼的角落擷取部分畫面片段來讓人感受族群面臨的困境,牆上貼過斑駁的月曆和歲月流動又殘留下的痕跡一直放在原地,塑膠座椅以及斑駁的鐵皮屋屋頂和雨衣架無不提醒著這個族群和文化曾存在的痕跡,即使不再有明確劃分或強烈的表現,卻依舊淺淺的烙印在現代社會裡,我想這就是所謂客家文化的隱藏,但他們並沒有衰退,終究會有人記得、有人發聲、有人提醒。

中華大學實習生 許馨之


「是誰在哪裡-客家遇見原民影像四重奏」攝影展觀後感言 

客家文化以其獨特的語言、傳統、節慶與生活方式,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無數次的遷徙與融合,才得以保存至今。然而,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和全球化的影響,客家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年輕一代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接受程度逐漸減弱,許多客家語言和風俗正在逐漸消失。

當我看到謝宗軒老師的「痕跡」系列作品時,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感觸。其中一幅作品透過褪色的日曆,生動地呈現了時間的流逝以及生活的痕跡,這正是我們家鄉下生活的真實寫照。作者利用了褪色的日曆來象徵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沉澱。好似這一頁日曆記載著過去的某個瞬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記憶變得模糊,但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無法抹去。這樣的表現手法,不僅引人深思,也喚起了我們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視和反思。

在展覽中,高媛老師以原住民男性為題材進行人物攝影,與太陽的輪廓相互呼應。其中一幅作品中特別引人注目:一名男孩拉滿弓,左手筆直朝向目標,上身挺直。專注的神情與專業的姿勢讓我想起以前學過的射箭運動。特別的是,原住民的竹弓與一般比賽用的器材不同,男孩手中也沒有護具,但他並不是採用原野射箭的姿勢。聽老師介紹後才知道,原來這位男孩是受過校隊訓練的選手,難怪眼神特別犀利。在老師的作品畫面中,少了原住民以往的活潑與直爽,反而在他們的眼裡讀到一種凝望,一種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期待,彷彿背景的太陽輪廓就在眼前,讓人感到特別感動。

攝影家們通過專業的拍攝手法和後製聯想,將觀眾帶入當地人的生活中。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蘊含著豐富的故事和情感,讓人不禁聯想到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中華大學實習生 鍾艾臻


多元文化的互動與融合

藝站展出的「是誰在哪裡-客家遇見原民影像四重奏」,深刻地探討了台灣多元文化間的互動與融合。在這座島嶼上,不同族群和文化背景的人們,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洪流,逐漸相遇、交織,共同塑造了這片土地的現代面貌。

林德倫老師的作品在我看到第一眼時就帶給了我不小的震撼,緊接著是沉浸在畫面裡的莫名平靜,堆疊的磚牆磨石子紋理,像是發光的點點星空,在眼前發光閃耀,彷彿擁有了跳動的生命力,堆疊而成的是歲月的痕跡、時光的種種,而構成了美好的畫面與文化。我覺得這系列作品十分美妙的地方之一在於,德倫老師運用合成的手法去述說客家文化與蹤跡,令觀眾能擁有不同的見解與解讀。在藝站實習時,我總是過一陣子就來到這三張作品前,我發現隨著觀看這幾幅作品越久、越多次,心中與腦中就會迸出很多不一樣的奇妙感受。聽德倫老師分享,老一輩的客家人會因為迫於生存、急著融入,而去否認甚至是淡忘自己原先的身分,隨著身分認同的逐漸覺醒,年輕人開始對自己的族群身分感到驕傲,就像是不再獨舞1.2中,顏色寡淡的老房與廢墟上,融合進了高彩度的棉被圖樣與花磚,我想這就是時代的不同與變化吧。

李一昌老師的作品讓我有一股很熟悉的親切感,因為我也喜歡並且常用此種攝影手法與構圖。那些路過就會錯過、如此不顯眼的角落,唯有停下來仔細觀察才能看見的奧妙,就有如這些作品呈現的畫面都是小局部,卻非常的精華,能夠以特別且巧妙的角度傳達訊息。這幾幅作品帶給我的時間感受是,彷彿走進了時間暫停的社區聚落一般,一切都停止了運轉,停在了最美的片刻。我特別喜歡心燈這幅作品,十字架置中的構圖,強烈的傳達給觀看者信仰這資訊的衝擊。結合了燈具,就好像是在述說信仰帶來的光明與居民的虔誠。

中華大學實習生 朱穎萱





2024年6月5日 星期三

是誰在哪裡-客家遇見原民影像四重奏

Who We Are, Where We Come from:
Hakka Meets Aborigine



展期:2024/6/15~7/21 
開幕式:2024/6/15(六),3PM-5:30PM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香山車站旁)
藝術家:高  媛、李一昌、林德倫、謝宗軒
GAO Yuan, LEE Michael, LIN Allen, HSIEH Tsung-Hsuan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聯展理念:
在這座島嶼上,你我之間的流動,隨著遷徙、衝撞、融合、建構的反覆歷程,邊緣與隱性重新被編織成新的秩序與故事。或許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講述著不同的語言,看見的世界也各有不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生長。

歷史的洪流裹挾著我們前行,曾經的衝撞與摩擦,促成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再著墨於過去的對立,逐漸被理解與包容所取代,邊緣與隱性的面貌,重新被編織成新秩序與故事。 

藉由影像的詩意轉化,在這樣的空間下徘徊流動,透過每一道視窗重新凝視自我的存在。流動中的身份與文化,在時間的順流中相遇、認識、交融,共同書寫著這片土地上的新故事。

Statement:
On this island, the flow between you and me, with the repeated process of migration, collision of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fabric is rewoven into a new order and story.  We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s, and see different worlds, but that doesn’t stop us from growing together on the same land.  The torrent of history propels us forward, the collision and friction of the past have led to the exchange and blending of them.  Through the poetic transformation of images, no longer focusing on the opposition of the past, it is being gradually replaced by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With the marginalized and hidden faces and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ir own existence, identities and cultures are recognized and being blended together, jointly writing a new story on this land. 

策展人:高 媛 提供


鍾艾臻攝影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佇佇佇》萬一一個展



“Linger Wander Waver”
YiYi Wan Solo Show

時間:2024/4/29~5/26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來自久立、期盼、累積的生命經驗中,映現宛如“The Hours”:女人面對生活中每分每秒裡那股溺水般共通的壓抑感的故事。似乎在停滯不前的時空中,時時刻刻,沒有起始,沒有終結,兀自編織著當下。感官流暢的描繪,熟悉身體可承受的輕快,且將靈魂遭遇的苦楚,轉化為影像的詩意或波濤伏流:宿命、傳說、行旅、朝聖、歌謠、放鬆且流暢,性別關懷、換位思考、生態關注、在地共創。我歌我舞影徘徊,祝願情誼永長存,萬物一體忘情遊。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Joy Chang 攝影


                                                              葉明智 攝影










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劉光珉個展-變形記

The Metamorphosis
LIU Kuang-min Solo Exhibition


展期:2024/2/25-3/30
開幕式:2024/2/25(日),14:00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巷1號 (347巷入/香山車站前)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策展人:萬一一

藝術家劉光珉
1999 出生於彰化,現居住、創作於新竹
學歷
2021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創作組
獲獎
2024 中華民國第三十九屆版印年畫 佳作
2022 中華民國第二十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入選
2021 第二十屆新竹美展綜合媒材創作類 佳作
聯展
2024 版印年畫特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22 國際版畫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21 一場掙扎的描述,北投久號,台北,台灣
2021 新竹美展,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新竹,台灣

創作理念
《變形記》出自於法蘭茲·卡夫卡,描述一位名為格里高爾的男人一覺醒來變成蟲子後的種種遭遇,突如其來的轉變正如同我大學畢業後面臨的處境。因疫情的肆虐使大四餘末時光嘎然而止,頃刻間,我彷彿被推往下一個未知的階段,在那段毫無頭緒的日子我開始憶起並重溫往日看過的動畫電影,試圖回味同時也以不同角色的心境去看待事物、反思,並將其以版畫的形式創作出來。版畫的複數特性可以更完整地去傳遞我的觀點,是我最初的發想與構思,期盼能讓觀者感受到那份我所醞釀出的溫度。


胡文娟攝影

清大藝設系校友來訪

玄奘大學碩職專班見習版畫藝術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4bsME7Z4z/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青春不老

展期:2023/12/29-2024/2/3

開幕式:2023/12/31()14:00

尺八、古琴、長笛演奏:呂誠敏老師、葉甫盛醫師


健康講座+寫春聯+有獎徵答:2024/2/3()14:00

講題:現代人的文明病-眩暈 耳鳴 偏頭痛

講者:葉大偉醫師

地點:藝站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1(香山車站前)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策展人:葉忠達教授

藝術家:何智凱、余成忠、呂誠敏、葉大偉、葉甫盛、葉忠達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關於青春不老”by 葉忠達


    我們這一群是中小學老同學。當初在學校時腦筋裡面只有讀書考試,對同學們有甚麼課外興趣或才華委實不怎麼關心。那時候課後在一起時大多是打球或郊遊等動態的活動,從來都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有聯展的機會。

    高中畢業以後同學們各奔前程,在不同領域上努力。同學之間的聯繫漸漸少了,成家立業之後更早已不知道其他人的近況。一直到大約五年前畢業40年同學會時,幾位同學好不容易重逢,才知道同學之間有專業藝術家,也有把藝術或書法當作興趣而深深投入的。

    於是同學們開始構思舉辦聯展,想藉這個機會彼此在重逢時除了吃飯聊天外,還有更深入的藝文交流,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生活更加充實而有內涵。只可惜因緣不具足,聯展一事就耽擱了下來。

    這次的聯展可以順利呈現則是要感謝藝站站長一一的邀請,讓我們這一群老同學得以圓夢。原本以為是2024年底才展出,大家可以慢慢來;後來知道是2023年底時時間只剩下一個多月可以準備。這一群的同學頓時青春不老起來,卯起勁來翻箱倒櫃,把珍藏的作品拿出來共襄盛舉!敬請各位親朋好友不吝指導!



馮玉桂攝影

陶藝家余成忠談創作之道_羅以晴攝影











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香山印相聯展

Photogram @ One Station

展  期:2023/9/3~10/1

開幕式:9/3()15:00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藝站 One Station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1


關鍵字:光畫、無機身影像、海廢、Photogram

 

策展人:萬一一

參展者:李珮羽、羅以晴、謝明勳、王浩傑、魏瑞雲、黃豐枝、古惠君、鄔心怡、鄔滬生、曾春會、曾春茶、曾春茹、彭寶玉、江淑霞、簡慶爐、廖美琴

 

李珮羽 / LEE Pei Yu

藝站實習生

2023  中華大學景觀建築學系產品設計組邸家<更風>設計展  美宣

2022  中華大學景觀建築學系產品設計組<安全島>設計展  美宣

2021  中華大學創意擂台跨域創新競賽專題組優選

2020  <作由新生>大專盃桌遊競賽巧手佳作

<remember moments>

當我走進香山

踏入濕地

拾起了貝殼

與海濱植物

再靠近一些

我發現了一些

漂流而來的廢棄物

漫步香山

四年

我是旅

捕捉了瞬間光影

也呈現出手作的溫度

夕陽落下

還沒結束

我正從這裡開始

 

羅以晴 / LO Yi Ching 

藝站實習生

2023 中華大學創意擂台暨永續行動方案競賽  優選 

2022 韓國WiC世界創新發明大賽 金牌

2022 高雄 KIDE 國際發明暨設計展 銀牌

2020 中華大學創意擂台暨跨域創新競賽專題組第三名

<聽說香山>

透過親近大自然了解香山這片土地的自然產物

結合香山現有特色所帶來的濱海植物及因應當

地物種所留下的濱海廢棄物最終利用

實物投影 photogram

的方式呈現

創作的過程中就好像

香山是我們的好朋友

透過談話的方式

慢慢的深入了解彼此

成為彼此的好夥伴。